时间: 2024-07-09 04:08:47 | 作者: 产品中心
相信很多吃货们都喜欢香喷喷的猪油拌饭,不过为啥只有猪油拌饭,却没人拿植物油拌饭?动物油和植物油到底有啥区别?老一辈人常说“一勺猪油十副药”,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?高油酸植物油,是健康还是炒作?
植物油是以富含油脂的植物仁为原料,经过清杂、脱壳、破碎等一系列处理后提取出毛油,再经过精炼设备处理获得,像是大豆油、花生油、葵花籽油、橄榄油等。
而动物油顾名思义,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出来的油脂,如猪油、牛油、羊油,还有由牛奶加工出来的固态油脂黄油,咱们都常常会用到。
这两种油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。从营养成分上看,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生成的酯类和各种酸类的矿物质,它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,但基本不包含胆固醇。和它不同的是,动物油脂中含有高饱和脂肪酸,胆固醇含量较高,但是高饱和脂肪酸通常在常温下是固态的,因此猪油拌饭的口感更为醇厚。
其次,动物油和植物油在化学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。动物油的化学结构更稳定,因此当动物油在高温下加热时,它的稳定性会更好,产生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也较少。
不过,人体对植物油的吸收率会高于动物油。因为植物油中脂肪酸的分子结构比较小,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分解。反之,人体想要消化动物油则需要更加多的能量和时间。而当我们探讨动物油和植物油的产能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量时,也会发现二者有明显的不同。动物油通常具有更高的热量密度,因此在一样体积的情况下,动物油提供的能量要高于植物油。所以,轻食沙拉,来点橄榄油,清爽又养心;烘焙炖煮来点动物油加持,酥脆提香不是梦。
不得不说,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,猪油作为一种宝贵的烹饪油脂,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,特别与萝卜、粉丝及豆制品相配时,能够得到用其他调料难以达到的美味。这种从猪肉中提炼出的食用油,初始状态颜色略黄、呈半透明液体状,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会凝固成白色或浅黄色的固体。
单论猪油的营养特性,每100克猪油中含有0.2克的水分、99.6克的脂肪,还有一些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矿物质、少量维生素,以及植物油中没有的花生四烯酸,它能帮助人体调节炎症反应。
另一方面,猪油在人体的消化吸收率也很高,能达到95%以上,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含量很高的食用油。我们已知提取自牛奶的黄油富含丰富的脂肪,能够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,还可提供必需的脂肪酸,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。与之相比,猪油所含的脂肪比例小于黄油,更适合缺乏维生素A的人和少年儿童食用。
总的来说,“一勺猪油十副药”这一说法更多反映了过去人们对猪油营养价值的一种认可和赞誉。但在现代医学的观点下,我们应当更加理性看待猪油的健康影响。我们既不否定它含有的营养价值,也不该忽视它潜在的风险。重点是适量,平衡膳食中的脂肪来源才是正解。
近年来,高油酸食用油像开挂般在国内外市场疯狂冒头,成为食用油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。从油茶籽油、橄榄油到高油酸花生油,这些油品凭借其稳居C位的高油酸含量迅速占领市场。不过,很多小伙伴也疑惑,这些备受追捧的高油酸植物油真的健康吗?是不是炒作?
在我国的国家标准中,还没有高油酸植物油的定义,一般认为油酸含量在75%以上就可认为是高油酸植物油。
那“油酸”又是啥?它主要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各种天然的动植物油脂中,在常见的猪油、牛羊油中,油酸约占总脂肪酸的40%到50%。而油酸在植物油中含量差异较大,约占总脂肪酸的5%到80%。与大豆油、菜籽油等大宗植物油相比,油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出油量都不太大,因此价格较贵,如橄榄油、油茶籽油、花生油等。
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油酸具有降低血脂、软化血管、降低血压、促进微循环等作用,可预防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,特别对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心绞痛、冠心病、动脉粥样硬化、老年性肥胖症等防治极为有利,能防止人体血清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,因此被称为“血管清道夫”。如此看来,在控制好总脂肪供能的前提下,提高油酸的摄入对健康也有着重要意义。